
1942年,抗日戰(zhàn)爭進入最艱苦時期。根據(jù)地出現(xiàn)了武器彈藥奇缺、糧食供給緊張的情況。晉綏邊區(qū)寧武縣二區(qū)蔥溝民兵中隊成立后,中隊長邢四娃想了個辦法,即讓群眾集股買槍。群眾大會通過后,很快籌集了資金,托人四處買槍。
后來邢四娃覺得買槍不如買地雷,地雷明顯比槍便宜,實戰(zhàn)中地雷的作用和威力也很大,于是他們從嵐縣婁子溝買回一些地雷。不幾天,敵人又來“掃蕩”,他們在通往村口的路上埋了地雷,只聽幾聲“轟隆轟隆”的爆炸聲,1名日軍當場被炸死,2名偽軍被炸傷。敵人見狀,不敢進村,也不敢追擊,灰溜溜地退走了。
地雷是殺敵的利器,應多買一些,可錢從哪兒來呢?邢四娃又犯了愁。就在這時,他們從報紙上看到陜甘寧邊區(qū)的部隊和老百姓轟轟烈烈開展自己動手、豐衣足食的大生產(chǎn)運動的消息,大受啟發(fā)。邢四娃決定帶領民兵開辦“軍火田”,把全部收入作為軍火費用。許多群眾不要任何報酬,接受了分配的任務后,主動投入開荒種地中,幾天就開荒164畝,開墾了全邊區(qū)第一塊“軍火田”。晉綏《抗戰(zhàn)日報》刊登了《寧武的軍火田》一文,專門介紹了寧武開創(chuàng)軍火田的事跡。
這樣一來,民兵和群眾的勁頭更足了,當年種下的玉米、莜麥足足產(chǎn)下13960多斤,土豆也獲得大豐收。賣糧后他們買了毛驢,趕上毛驢收購回廢銅爛鐵,又去河曲縣換回了地雷。跑了兩趟,來回用時20多天。覺得費時且不安全,邢四娃又想到一個省時、省錢的辦法:去河曲買回爆炸原料,請來師傅,自己造地雷,這比過去又節(jié)省了一大筆開支。1944年,隨著對敵斗爭的深入開展,各地都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爆炸運動,地雷需求量大增,火硝供不應求,他們決定自己熬制地雷材料,準備辦個制造地雷的工廠。為了籌措運轉(zhuǎn)資金,他們在離蔥溝不遠的圪洞村,辦了軍火合作社。合作社經(jīng)營布匹、針線、火柴、堿面、食鹽、麻油、旱煙等日用品,服務于軍火生產(chǎn)。他們從興縣請來熬硝師傅,開始自制地雷。
地雷生產(chǎn)多了,新的困難又出現(xiàn)了:根據(jù)地的廢銅爛鐵差不多搜羅光了,做雷殼的鐵源短缺。他們采取兩種辦法解決鐵源:一是帶上生活用品到游擊區(qū)或敵占區(qū)的村莊去換;二是直接從敵人手中奪取,組織民兵割電線、拔道釘、撬小鐵軌,鐵源有所緩解。后來,他們又學到了陽曲縣制造石雷的經(jīng)驗和方法。他們?nèi)绶ㄅ谥疲銎鹆耸?,鐵雷也照做不誤。這以后,邢四娃他們的軍火合作社更熱鬧了。
一天深夜,邢四娃忽然收到一封特急信件。信上說:明天早晨有30多個鬼子、70多個警備隊員,押著50多個民夫要來蔥溝搶糧,讓民兵早做準備。邢四娃立即集合各村聯(lián)防的200多個民兵,連夜上了山;民兵每人抱著一個鐵雷或者石雷,老鄉(xiāng)們也都有秩序地躲藏起來。東山頭剛剛發(fā)亮,幾個探頭探腦身穿便衣的敵人就出現(xiàn)在蔥溝村口。接著,日本兵押著民夫也進了村。正當敵人在村里敲門打戶,鬧得雞飛狗跳的時候,一部分民兵首先摸下山,收拾了村外敵人的哨兵。接著大伙一齊動手,在敵人返回的路上布滿了鐵雷、石雷。敵人在村里翻騰夠了,挑著糧食,背著大包小包,得意洋洋地出村子。剛走進地雷網(wǎng),一聲槍響,四山的快槍、火槍也一齊開了火。敵人光顧了上面,沒想到腳底下竟“轟轟轟”地開了花。一霎時,黑煙滾滾,石頭、鐵塊亂飛,敵人立刻亂成一鍋粥,沒命地向后跑。民兵們連打帶追,一直把他們攆回了據(jù)點。這一回,敵人不但沒撈著一點油水,還送了7條性命。這場地雷戰(zhàn)也打出了威風。
邢四娃的軍火合作社越辦越好,一方面制造武器打擊敵人,一方面制造農(nóng)具解決群眾生產(chǎn)上的困難。一年下來,軍火合作社不但把群眾入的股金都退還了,還給群眾分了紅利。1944年以后,他們不僅能造鐵雷、石雷,還能制造火槍、子彈、手榴彈、土擲彈筒等10多種殺敵武器,完全實現(xiàn)了軍火自給,由被動防御轉(zhuǎn)為主動出擊和局部反擊。
1944年12月,在晉綏邊區(qū)第四屆群英大會上,邢四娃被評為“邊區(qū)特等民兵英雄”。1960年,邢四娃作為民兵特等英雄代表,參加了全國民兵代表大會,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。
新中國成立后,邢四娃率先創(chuàng)辦了全縣第一個初級農(nóng)業(yè)合作社和高級農(nóng)業(yè)合作社,是合作化運動的帶頭人,曾5次出席山西省勞模代表大會。
1992年邢四娃離休,2008年1月因病在寧武席麻洼村去世。老英雄度過了革命的一生,走完了光輝的人生歷程。(謝音呼)
(責任編輯:梁艷)